秋| 來
今日15時40分
太陽運行到黃經(jīng)135度
立秋到來
立秋
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
每個節(jié)氣有三候,
每五天為一候。
一候涼風(fēng)至,
第一個五天,
我國許多地區(qū)開始刮偏北風(fēng),
來自高緯度大陸的風(fēng)溫度較低,
給人們帶來了涼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節(jié)氣的第二個五天,
白天開始變短,夜晚開始加長,
晝夜溫差變大,
地表水蒸氣低溫凝結(jié),
清晨的大地上出現(xiàn)白茫茫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在立秋節(jié)氣的最后五天,
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開始鳴叫。
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
有“秋老虎”的余威,
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秋| 樂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
因為人到夏天,
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
兩三個月下來,
通常體重要減少一些。
所以秋風(fēng)一起,
人們應(yīng)該多吃些肉食,
補充一下伏天的虧虛,
提高免疫力。
“貼秋膘”由此而來。
北京、河北一帶普通百姓家吃燉肉,
還有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
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柜臺前,
選購肉食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
啃秋
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
稱“咬秋”或“啃秋”。
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
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
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清除暑氣、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鄉(xiāng)土鄉(xiāng)人,
則在瓜棚里,在樹蔭下,
三五成群,席地而坐,
抱著紅瓤西瓜啃,
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
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
酣暢淋漓的啃秋,
抒發(fā)的是豐收喜悅。
秋社
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始于漢代。
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獲目標已完成,
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
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
在一些地方,
至今仍流傳“敬社神”、“煮社粥”。
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
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
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
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臺灣吃“福圓”
立秋節(jié)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chǎn)期。
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
龍眼又稱為“福圓”,
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無錫人還會“立鰍”。
如果秋季有大風(fēng)大雨,
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
所以每到立秋,
有經(jīng)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
預(yù)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fēng)大雨。
秋| 種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
立秋不僅預(yù)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秋天即將來臨,
也表示草木開始結(jié)果孕子,
收獲季節(jié)要到啦。
立秋前后
各種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
晚稻移栽,中稻開花結(jié)實,
華北的大白菜、北方的冬小麥
要抓緊播種,
對水分要求都很迫切,
所以有“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之說。
秋| 食
立秋后飲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
抵御過盛肺氣之侵入。
可多食:
蘋果、葡萄、楊桃、柚子、檸檬、山楂
秋天干燥,
人體容易缺水。
按照《黃帝內(nèi)經(jīng)》“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
應(yīng)以養(yǎng)陰清熱、潤燥止渴、
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
可多食:
銀耳、梨、芝麻、藕、
菠菜、豆?jié){、鴨蛋、蜂蜜
一方面要多喝鹽水和蜜水,
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燒烤之類易上火的食品。
秋| 養(yǎng)
立秋,
并非宣告秋天已經(jīng)到來。
劃分氣候季節(jié)要根據(jù)“候平均溫度”,
即當?shù)剡B續(xù)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
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jié)。
立秋時節(jié),
空氣濕度小,
皮膚易干燥。
因此,
應(yīng)重視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祝愿大家,
每天都有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