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的時候,B 站上架了老版四大名著電視劇,也就是 1998 年版的《水滸傳》、1994 年版的《三國演義》、1987 年版的《紅樓夢》和 1986 年版的《西游記》,還有一部《西游記續(xù)集》2000 年版。
這幾乎是我們童年記憶里電視劇的頂配陣容了。
上線半個月,它們的累計播放量就達到了 4000 多萬。
有年代感的主題曲響起,屏幕上飄過十幾行密密麻麻的彈幕,你甚至看不清畫面里出現(xiàn)的劇集名字。
大家刷著“爺青回”“小破站排面”,進行一場懷舊的狂歡。
其實,四大名著電視劇早就是 B 站的人氣王了,諸葛亮那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聽得王朗跌落下馬,也成為了鬼畜視頻中不能不提的一段,林妹妹則活躍在各大拉郎剪刀手的視頻里,一首《女兒情》不知道出了多少翻唱版本,《水滸傳》成了中外文化的“橋梁”,無論是《歐美版水滸人物》還是《歐美大片遇上水滸嗩吶》,點擊量都很高。
這四部人氣王電視劇此次上架 B 站,彈幕,才是最有意思的話題點。
截止到 7 月 1 號,四部劇集共收獲了 200 多萬條彈幕,其中最高的是《三國演義》,有 80 多萬。
除了要在片頭刷排面,彈幕里最多的還是名場面打卡和刷梗的。
《三國演義》第 69 集的開頭甚至有一個可以直接跳轉到名場面打卡的彈幕按鈕,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發(fā)上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水滸傳》第 18 集,彈幕里是齊刷刷的“大郎喝藥”。
當“彈幕文化”遇上高質量的經典劇集,新的觀看體驗就產生了。
《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曾經將彈幕文化總結為“?一方面群情踴躍,圖文并茂,另一方面似曾相識,彼此重復。”
在四大名著電視劇上架后,這種特點愈發(fā)明顯。
《三國演義》第五集,袁紹聯(lián)結十八路諸侯共同討伐董卓的劇情里,?有人在彈幕吐槽穿幫的面包車,有人科普了十八路諸侯各是哪家,也有人開著玩笑說“我現(xiàn)在就在洛陽,不會吧?!?/strong>
彈幕里有接梗、造梗的,就有掐架、引戰(zhàn)的。
在《紅樓夢》上架的時候,就有網友擔心過,彈幕中會不會有人把飯圈風氣帶進來,抱團掐架。事實上,這樣的彈幕確實有,而且不是少數(shù)。
有的觀眾像是在看選秀節(jié)目一樣,各自 pick 自己喜歡的姐姐妹妹不說,還要爭一爭番位。
考究的畫面配上彈幕新梗,總讓人感到一絲違和。
彈幕文化從日本的 N 站興起,在國內由 A 站起源,在 B 站壯大,甚至成了 B 站最大的特色之一。最開始,彈幕只是吐槽的一種方式,現(xiàn)在它已經被賦予了更多功能。
出現(xiàn)在同一個畫面里的彈幕,來自不同時間、不同地方、不同觀眾,人們在彈幕里完成即時性、碎片化的互動。
吐槽、玩梗、計數(shù)……彈幕成為了一種跨越時間空間的交流方式,甚至是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
▲ 《小時代》彈幕版,圖源網絡
2014 年,電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甚至開了中國第一場彈幕場電影,大家坐在電影院里邊看電影邊用短信發(fā)送彈幕,彈幕內容會被顯示在影院坐席兩側的墻上。《小時代》也舉辦過彈幕場,彈幕是直接顯示在銀幕上,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
綜藝節(jié)目、鬼畜視頻這樣的娛樂化內容更是最需要彈幕的土壤。
曾經有真人秀節(jié)目導演公開表示過,團隊會觀測彈幕數(shù)據(jù),把“高能”部分反饋給后期,作為之后節(jié)目制作的參考。B 站上還有一些相聲視頻,觀眾會在演員自我介紹的時候,在彈幕里集體刷“噼里啪啦”模擬鼓掌的聲音,營造一種現(xiàn)場氛圍。
就算在這樣適合彈幕文化的環(huán)境里,高質量的“再創(chuàng)作”彈幕仍然是稀缺的。大部分彈幕還是刷老梗,像是論壇時代的“灌水”一樣,?倒是也能起到一種陪伴作用。
即使是高質量彈幕,在四大名著這樣正經的高質量劇集里,也會讓觀看者感到不適。
在《紅樓夢》的討論區(qū),有一位觀眾寫到:
彈幕里一旦有亂科普的,那整整幾分鐘的彈幕都在刷這個,東一句西一句,反正啥也沒科普到,看得人又很煩……要真的科普大可在評論區(qū),寫上出處來和人討論,在彈幕里吵來吵去有啥意思。
雖然人們現(xiàn)在已經練成了將彈幕與畫面自動分層觀看的特技,但當大量彈幕同時出現(xiàn)在畫面上,還是會無意間形成一種間離效果,簡單來說就是出戲了。人們會不可避免地從劇情中抽離出來,關注彈幕內容。
小時候看《三打白骨精》孫悟空被唐僧趕走的一段,不少人都被氣哭了。但現(xiàn)在看著彈幕里的“心疼猴哥”,反而少了點情感共鳴。
在《紅樓夢》、《水滸傳》的最后一集,賈寶玉在茫茫雪地中遠走,空空的忠義堂里吳用懸梁自盡,彈幕里的 “完結撒花”不知是在慶祝什么。
說到底,四大名著電視劇上線后,想認真看劇的人,可能早就關了彈幕,而在彈幕里活躍的,也許想看的只是一場集體的回憶。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