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李曉波李曼文圖
1000多年前,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長啥樣?
隨著近一年的考古發(fā)掘,沉睡在地下1000多年的隋唐洛陽城宮城玄武門遺址,初露真容。
1月14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了解到,目前,玄武門的建筑形制、沿革變化基本明朗。
令人驚喜的是,在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該處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跡的疊壓,城磚上留有千余年前匠人留下的手印,清晰可見。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花圃,有疑似種植牡丹的跡象。
雖然目前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還有一些秘密等待著考古工作者進一步揭示。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重現(xiàn)天日”
提起玄武門,多數(shù)人會想到發(fā)生在長安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登基,開啟“貞觀之治”。
但是,在史書文獻上,關于隋唐洛陽城玄武門建制等記載寥寥。
玄武門在當時的作用如何呢?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介紹,玄武門是隋唐洛陽城宮城的正北門,應天門是宮城的正南門。從功能上看,應天門不但是一座門,在形制和功能上更是一座禮制建筑,是舉辦眾多大型禮制活動的場所;而玄武門則是宮中軍事事件的主要發(fā)生地,門外有駐軍守衛(wèi),對整個宮城起著保護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就確定了玄武門遺址位于洛陽老城區(qū)唐宮路以北、玄武門大街以南、定鼎北路以東的原洛陽唐宮玻璃市場內?!笔陨缯f,去年2月,發(fā)掘工作正式啟動。
石自社說,經(jīng)過一年的考古發(fā)掘,在玄武門遺址清理發(fā)掘過程中,出土了不少城磚、板瓦、筒瓦、瓦當、脊飾等建筑構件及瓷器等生活用品,還有少量佛像殘件、印戳磚、官字瓦塊等。該遺址為隋唐洛陽城遺址的重要部分,目前已探明玄武門遺址的建筑形制、確切位置和沿革變化,理清了應天門、玄武門等宮城建筑群的空間關系,其遺址的遷移變化為研究隋唐至北宋時期宮城的形制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
玄武門長啥樣?
1月14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在考古現(xiàn)場看到,該遺址由唐代城門、墩臺、門道路土、城垣、馬道、磚鋪道路等組成。在唐代遺跡之上,還疊壓著北宋的宮殿建筑基址、水渠、花坑等遺跡。
石自社說,根據(jù)考古發(fā)掘,玄武門應為單門道過梁式建筑結構,相比于其南側的應天門、定鼎門三門道的結構,玄武門相對小了一點,但整體上還是非常的宏偉,其東西寬約35米,兩側城門墩臺東西與城墻相接,城墻內側有東西長約50米的直坡式馬道。
此外,考古人員在玄武門的北側發(fā)現(xiàn)了一些唐代的建筑遺跡,大門兩側的建筑是對稱的。石自社推斷,這個建筑應該是管理城門機構的辦工所在地,與玄武門有很密切的關系,但目前北側還未能發(fā)掘,待空間充足后再做進一步的考古工作。
石自社介紹,目前遺址主體部分已經(jīng)初現(xiàn),但還有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在玄武門遺址南側發(fā)現(xiàn)了一座內甕城遺址,這座內甕城作用是什么呢?他說,下一步工作方向是徹底搞清楚整個遺址的布局。
對于該遺址今后是否會重建,市民能否一睹玄武門當年的風采?就像應天門一樣,成為洛陽的網(wǎng)紅打卡地呢?
石自社說,相關管理部門根據(jù)考古的進展,正在優(yōu)化下一步保護展示設計方案,有可能模擬,也有可能是重建。
追問
考古現(xiàn)場城磚上為何會有手???
記者在玄武門遺址看到,有城磚上出現(xiàn)成年人大小的手印,這會是千年前匠人留下的嗎?對此,石自社解釋,外人看來可能覺得很驚奇,但其實這種情況并不是太特殊,不同時期的磚面上會有不同的紋飾,唐中期時,有手印紋,磚坯做好后工匠會把手按上去,按一個手印,并不是當做記號,而是增加其實用性,讓磚與磚之間更加黏合,更牢固,據(jù)此推斷應該是當時制磚的工匠留下來的。
花圃內種植的會是牡丹嗎?
隋唐洛陽城玄武門遺址是唐宋兩代遺跡的疊壓,至北宋時期,玄武門被廢棄。
北宋時期,洛陽作為當時的西京,它的宮城正殿是太極殿,在作用上雖然與明堂相似,但建造的位置比明堂偏北了很多。這一變化就使得宮城的中心整體向北部偏移,宮城內部的形制布局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玄武門被廢棄。而后,宋人又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座宮殿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四間,宮殿的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廊道,廊道之外又建有花圃。
“根據(jù)花圃內花坑的土質、行距、株距、種植形態(tài)等,還邀請了園藝方面專家實地查看,綜合推斷當時種植的可能是牡丹?!笔陨缯f,不過這還需要科學的論斷,目前已將土壤樣本送往專業(yè)機構進行孢粉檢測。如果能確定種植的是牡丹,那么,這可能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種植牡丹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