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在異鄉(xiāng)不為異客——張濤與妻子拉姆和通古書店的故事
常常漂泊的人,不見得就有一顆愛漂泊的心……
今年36歲的山東漢子張濤,就是如此。因為父親是修建鐵路的一名工人,張濤一家人常常是居無定所,漂泊在外。父親的工地在哪里,張濤的家就在哪里,張濤已經(jīng)記不清在多少個地方漂泊過了。
2003年,張濤辭去在黑河市的工作,想去父親工作過的地方看一看,于是他到了格爾木;格爾木離拉薩不遠了,于是他又來到向往已久的城市——拉薩。
在拉薩駐足
從祖國的最北端到西南邊陲,路途是那么遙遠,但是對于張濤來說好像就是冥冥中的安排一樣。
到了拉薩,張濤在一家火鍋店找到了一份服務(wù)員的工作,很快就融入了這座城市,并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座城市。
以前在外鄉(xiāng)漂泊的時候,因為山東口音很濃,周圍的人都叫他“山東棒子”,這讓張濤感覺有點不舒服,總是有種外鄉(xiāng)人的感覺。
拉薩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人們總是那么熱情好客。張濤說,自己在拉薩沒有一點外鄉(xiāng)人的感覺,即使是在最初無親無故的日子里,他和認識的漢族、藏族還有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朋友都像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
那時候,張濤決定不再漂泊了,這里就是最好的歸宿。“從2003年來到拉薩,在這個城市生活了12年,這是我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城市,中途也很少去過內(nèi)地。所以,現(xiàn)在我就對別人說,我就是拉薩人。”張濤笑著說。
在拉薩安家
在最初打工的日子,張濤換了好幾份工作。有一段時間,他在一家洗浴中心做服務(wù)員。期間,他幸運地認識了現(xiàn)在的妻子拉姆。拉姆來自拉薩市達孜縣章多鄉(xiāng),個子 中等,特別愛笑,大眼睛撲閃撲閃的,特別靈動有神。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拉姆身上勤勞吃苦的勁頭讓張濤特別佩服和喜歡。
相識、相愛,兩人如愿地走在了一起。因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兩人決定趁年輕好好打拼一下。憑著以前的工作經(jīng)驗,他們租了一個小門面開起了水洗房。
婚后,兒子洛桑熱旦和女兒普布德吉的出生,更是為這個“團結(jié)族”家庭增添了許多的快樂。后來,張濤又把自己的戶口隨妻子落到了章多鄉(xiāng)。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受益于安居工程,他們修建了一棟90多平方米的新房,花了幾萬元進行裝修后,兩人有了一個新家,心里更踏實了。
在拉薩逐漸站穩(wěn)腳跟后,張濤把父母和弟弟也接到了拉薩生活,并把水洗房的生意都交給了母親管理,自己又開始謀劃別的生意。
在拉薩立業(yè)
張濤喜歡讀書,走到哪里,都必須有書為伴。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途中,張濤的背包里只有幾件春裝和十幾本重重的書。
2006年,張濤在西藏藏醫(yī)學(xué)院對面的團結(jié)新村開了一家書店——“通古書店”。
張濤常常騎著踏板車走街串巷收購舊書,在小區(qū)里混了個臉熟,大家都叫他“二手哥”。妻子拉姆則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照顧書店的生意。
在張濤的顧客中,有些來自西藏大學(xué)和藏醫(yī)學(xué)院的學(xué)生,他們熱愛讀書但經(jīng)濟拮據(jù),面對許多好書,卻因為價格高而“望而卻步”。“只要是貧困學(xué)生,我經(jīng)常以最低的價格賣給他們,盡量幫助和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張濤說。
現(xiàn)在,張濤的書店生意逐漸走上了正軌。“前幾天我又實現(xiàn)了一個很久以來的夢想,就是把自己的興趣和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開了一個書吧,里面擺放的都是我近年來的藏書,想必會得到讀者的喜歡。”張濤開心地說。
俗話說,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張濤覺得,自己在拉薩生活、創(chuàng)業(yè),得到了很多,收獲了很多,也應(yīng)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報社會。近幾年時間里,張濤先后加入了向陽花愛心團隊和羅布愛心團隊,開心地做著公益事業(yè)。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晚上,張濤才風(fēng)塵仆仆地從瓊結(jié)縣的一個偏遠村子趕回來。“這次我主要負責(zé)開卡車,和團隊的伙伴們來回跑了400多公里,為那里的村民送去 了衣服和鞋子。”張濤說,“每做一次公益活動,我都會收獲快樂和感動。當我看到小孩子穿上干凈的新衣服,把他們的小臉蛋洗得干干凈凈,孩子們的眼里噙住了 淚水時,不知不覺我們的眼里也泛出了淚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