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把孩子打成才的!”“打了孩子一次,我終生后悔!”前天一大早最先致電武漢晚報的梅先生和周先生持截然不同的觀點,參與《19歲女孩被“打”出精神分裂癥》的討論。兩天來,打進武漢晚報《心理會客室》熱線的兩種觀點持續(xù)交鋒,“體罰是否有利孩子成才”成新焦點。
解讀
父母的悲哀造就孩子“精神病”
武漢市心理醫(yī)院王牮治療師從小楠父母心理著手分析發(fā)現(xiàn),父親對孩子的暴力是將自己無法承受的生活困苦宣泄在孩子的身上,而面對這種壓力本應該是他作為父親的職責。
其實,武漢晚報記者在面對小楠父親時,也感受到他的痛苦和無助:眼神迷茫,靠一個小賣部養(yǎng)活4個老人和一雙兒女的男人,生活困頓讓他40歲就頭發(fā)花白。中德心理研究院代蕾咨詢師復原這個家庭模型:一個酗酒粗暴的父親,一個冷漠又無能為力的母親,以及他們之間長久存在的矛盾和爭執(zhí),和一個挨打受傷無助的孩子。父母自身情緒、夫妻關系緊張,最終都由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承擔著,無力應對的小楠只能癱軟在家,長期處在封閉壓抑的環(huán)境里,最終以精神疾病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爭論
打過孩子的父母有得意有愧疚
致電《心理會客室》的梅師傅頗有成就感,說他堅信“棍棒下出孝子”。他女兒如今22歲,聽話又優(yōu)秀。梅師傅給上幼兒園的女兒買過存錢罐,有一天錢全都不見了,追問下女兒承認自己拿去買了發(fā)卡,梅師傅當時抽起竹條就打。后來女兒一直當班長,管班級的錢,從沒出過差錯。
周先生則為30年前打過兒子一次至今愧疚。兒子上小學時,他經(jīng)常出差。有一次出差回來,兒子發(fā)現(xiàn)爸爸什么禮物也沒給他帶,生氣地摔了行李包。周先生一氣之下扇了兒子一巴掌,后來冷靜下來又給兒子道了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周先生從此注重和孩子講道理,所以現(xiàn)在37歲的兒子很孝敬父母。
王牮治療師總結出,在家庭教育中,體罰是不可取的,但孩子并不是不能承受有限度的體罰,而體罰一定是要建立在關愛的基礎上。
交流
挨打的陰影會伴隨孩子一生
眾多讀者在電話中都認同:如果小楠的父母能夠在暴力和忽視之外,找到更好的方式親近孩子,那么小楠的悲劇或許就不會上演了。
王牮治療師的諸多病例也證實了,童年時候被過分體罰的女性患者多半都會出現(xiàn)自我傷害行為,或交友混亂;而男性患者則常常成為暴力的代言人。
29歲的張雅(化名)因暴飲暴食上周到武漢市心理醫(yī)院就診,當時情緒非常低落。她回顧童年:父親脾氣不好,不順心就打她,而母親在她7歲時就干脆離開了家,留下她面對那個“暴君”。高中時,小張就成為了學校里著名的“問題少女”。內(nèi)心的惡魔常常驅使她情緒失控,面對男友的時候,會莫名地恐懼,于是變得喜怒無常,暴飲暴食。
提醒
經(jīng)常挨打易產(chǎn)生5種心理問題
武東醫(yī)院精神科徐寅醫(yī)生告訴父母們,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容易產(chǎn)生5種心理問題:1、怪癖:出現(xiàn)抵觸情緒,惶惶不安,久之性格變得越來越怪癖;2、孤獨:孩子自尊心受到傷害,更加壓抑、沉默;3、粗暴:孩子會模仿父母的打人行為,去攻擊其他孩子;4、說謊:孩子會反復說謊來避免挨打;5、懦弱:長期挨打的孩子會害怕父母,變得自卑與懦弱。
借鑒
共同制定獎懲辦法避免沖突
武東醫(yī)院精神科熊華朝醫(yī)生治療了一些“容易挨打”的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這些“通病”: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易沖動,學習成績差,難與人相處等。對待這類孩子,家長更應避免歧視、體罰,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制定明確的獎懲協(xié)定,避免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沖突,用表揚和鼓勵提高他的自信心和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