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人類孤獨得太久了,如果能在外太空找到伙伴,這該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奮的事。這也是這兩天開普勒望遠鏡的發(fā)現(xiàn)轟動全球的重要原因。
“發(fā)現(xiàn)另一個地球”,是這次美國宇航局宣布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主題詞。而在我國,對這條新聞最快作出解讀的要數(shù)中國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科普專家鄭永春,他把美國宇航局的這次新聞發(fā)布會,解讀為花費了6億多美元的開普勒太空望遠鏡向全球公眾,特別是美國政府、國會和納稅人的“匯報演出”,目的是告訴他們,你們給的這些錢沒有白花。
美國宇航局真是科普的有心人,在正式發(fā)布新聞之前,先有一個“將有重大發(fā)現(xiàn)”的預告,并首次使用“另一個地球”的說法,這無論如何都會引發(fā)“地球人”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公眾對正式發(fā)布的新聞產生極大關注。
跟著大科學工程做科普,這是件事半功倍的事,這一回美國宇航局做得很漂亮。這兩天,公眾的視線被開普勒—452b這顆“超級地球”所吸引,隨著傳播手段的多樣化,人們的目光跟隨著文字、視頻、圖表、動漫等各種傳播方式,扎扎實實地科普了一回太空知識。而就這一次的科學發(fā)現(xiàn)而言,科學家告訴我們的是,他們目前并不知道開普勒—452b是否適合生命居住。已知的是,這個行星比地球大60%,目前尚不知道這個行星的質量和成分,而根據(jù)理論研究,這樣大小的太陽系行星很可能是巖石構造。這便是這一次新聞發(fā)布的核心內容。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科普的魔力就在這里——通過一次科學成果的發(fā)布,激發(fā)起人們對遙遠星空的無限遐想,通過信息的接收,理解科學,參與科學。近年來,國際上利用大科學工程做科普已漸成常態(tài)。這方面,我國亟須加大力度,將科普工作納入科學研究的總體布局之中。
縱觀我國的科學研究活動,更多的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政府主導科研活動的現(xiàn)實,使得科學普及工作一直難以起色,沒有“納稅人”的參與,科研活動就沒有需要公眾理解和參與的動力。因此,在我國科學家隊伍中,愿意做科普、能夠做好科普的科學家少之又少。“用通俗的語言傳達深奧的科學道理”,一直是我國科學家的軟肋。
當然,近年來,我國在利用大科學工程做科普方面,也有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首次的航天員太空授課,使直接受益的青少年人數(shù)達到6000萬,在他們中間,這堂課播下的科學種子,也許就是將來科學棟梁之材的萌芽。
為什么一定要讓公眾理解科學?往大了說,當代科學已經不是少數(shù)人參與的時代,國家制定什么樣的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往小了說,一個課題、一個項目的完成,對其價值的評判,除了政府部門的認可,公眾的評判權重正在不斷增強。因此,推進讓公眾理解科學的工作,是當前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金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