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學峰
腳爐和手爐一樣,都是冬日取暖的用具。但是,兩者的外形和工藝有很大區(qū)別,手爐的個頭小,爐壁也薄,可以捧在手上或置于袖中取暖。腳爐要大得多,爐壁也更厚實,供人踩在腳下烘烤御寒。因為冬日里人若是靜坐不動,會覺得特別冷,地面上的寒氣會由腿腳傳導至全身,古人便專門設計了一種爐膛較大、爐火更旺的取暖爐,把腳搭在上面烘烤,既不會燒爛衣褲鞋襪,又可踩踏。在家讀書閑坐,出門訪友或到衙門辦公,乘車坐轎時帶上一個燒得旺的腳爐,腿腳便被烤得暖融融的,十分舒適,是古時廣泛流行的取暖用具。
唐宋時,腳爐就已很常見。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介紹汴京市面上的諸色雜貨,就有“供香餅炭墼”。炭墼是把炭的碎末和黏性泥土搗緊,做成塊狀燃料,類似今天的蜂窩煤,專供手爐和腳爐燃燒取暖,續(xù)溫時間長,更換也方便。
古代的一些殷實人家,有小兒要到學塾讀書,冬天也會備好腳爐和炭墼,讓孩子帶到學塾里烘烤,保持身體的溫暖?!都t樓夢》第九回,寶玉到學堂讀書,“腳爐手爐的炭也交出去了,你可著他們添”。從這些文字可見,腳爐除了在平民家庭里普遍使用,在大戶巨室之家更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腳爐的造型可謂多種多樣,有扁圓形、瓜棱形、八角形、方形等,最常見的是狀圓而稍扁的壇形。一是這種造型敦實,重心低,即使不慎踢住,也不易傾倒,致使爐內(nèi)的炭火翻倒出來。二是便于搭擱腿腳,受熱面大,烘烤時更為溫暖。三是保溫性好,即使爐中炭火燒得再旺,也不會燙壞衣物。腳爐都置有提梁,可以拎著四處行走,其設計制作也很精致,有花紋柄、扭絲柄、花籃柄、竹節(jié)柄等造型。雖然腳爐很少雕鏤圖案紋飾,但是爐蓋的氣孔卻常有巧思,如鏨刻成梅花形、菱形,既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又實用,不論是燃燒炭墼、鋸末或礱糠,都能更好地散發(fā)煙氣。
收藏腳爐關鍵要看工藝,尤其是名匠制品,設計布局、制作乃至材質(zhì)都為個中翹楚,也更具收藏價值。雖然自上世紀中期起就已少有新制的腳爐出品,但是在腳爐成為古玩藏品后的今天,也還是要注意防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