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美國曾制定了一個“Operation Matterhorn”計劃(中譯:馬特霍恩計劃)。在美國二戰(zhàn)的戰(zhàn)略盤子里,該計劃的優(yōu)先權,曾僅次于研究、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按一般的公開描述,“馬特霍恩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打算以印度和中國成都附近的機場為基地,用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臺灣和中國東北的工業(yè)基地進行戰(zhàn)略轟炸。
不過,該計劃在籌劃階段,就被美國軍方預估為“效果不佳”,而遭到各界的普遍反對。在實施過程中,則不但坐實了軍方的消極預估,且因機場修筑費用問題,而導致了極為嚴重的中美外交危機。戰(zhàn)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史學界,更是一致評價“馬特霍恩計劃”除了“滿足著中國的精神需求”之外,可謂“幾乎無助于戰(zhàn)爭”。但是,無論軍方提出怎樣的反對意見,也無論該計劃的對日轟炸效果有多差,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卻始終未曾動搖過對這一計劃的支持,其為該計劃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均僅次于“曼哈頓計劃”。①
如何理解羅斯福的這種“頑固”乃至“愚蠢”?近年來,學界逐漸有研究發(fā)現(xiàn):“馬特霍恩計劃”并非如它表面上看起來那般幾乎沒有產生效果,恰恰相反,該計劃與“曼哈頓計劃”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美國當日決心在戰(zhàn)爭結束前將原子彈用于實戰(zhàn),而要投放原子彈,則必須使用剛剛研制成功的B-29遠程轟炸機,沒有第二個選擇。B-29轟炸機研制成功后,立即被送往中國及印度機場執(zhí)行“馬特霍恩計劃”。換言之,“馬特霍恩計劃”乃是“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地試飛行動”,是美國“原子彈投放武器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二戰(zhàn)美國投入費用比耗資20多億美元的曼哈頓計劃還多,高達30億美元的‘B-29工程’(B-29 Project)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弊詈髨?zhí)行原子彈投彈行動任務的部隊,正是這支執(zhí)行“馬特霍恩計劃”的B-29航空部隊。②
也就是說,“馬特霍恩計劃”的公開目的——“轟炸日本工業(yè)基地”——并不是該計劃的真正目的;其真正目的,是“為原子彈載機B-29的改進、實戰(zhàn)直接提供經驗”,以完成最終的原子彈投放任務。后者作為高度機密,僅羅斯福等有限幾人知曉。這也正是羅斯福全然不顧外界的反對與質疑,以一種“頑固”乃至“愚蠢”的態(tài)度,堅決支持該計劃的原因。
“馬特霍恩計劃”離不開中國的協(xié)助,但國民政府并不清楚該計劃的真實目的。這種信息不對稱,對中國戰(zhàn)局、政局乃至中美關系,都產生了許多非常重大而微妙的影響。概括起來,至少有如下五點:
其一,變相滿足了中國的精神、物質需求。精神層面,雖然該計劃的真實目的并不是遠程轟炸日本本土,而是“為原子彈載機B-29的改進、實戰(zhàn)直接提供經驗”,但國民政府一直以前一目的為認知。所以,確如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史學界所言,該計劃“滿足著中國的精神需求”,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抗戰(zhàn)信心。物質層面,二戰(zhàn)期間美國同時向中、英、蘇三國提供援助,以中國所得最少,“實際數(shù)量,幾不足供英美軍一師作戰(zhàn)一星期之用”,故蔣介石在1943-1944年一直堅持要求美國必須援助中國空軍500架飛機;羅斯福則用“馬特霍恩計劃”中的B-29重型轟炸機變相“滿足”了蔣介石的需求。③
其二,該計劃的公開面目是“轟炸日本工業(yè)基地”,對日軍產生了不小的震懾作用,刺激了日軍的對華侵略。1944年,日軍發(fā)動“一號作戰(zhàn)”,其出發(fā)點之一,就是認為:“美機的襲擊臺灣,表明了空襲日本本土不僅是宣傳,現(xiàn)在已經到了實行的階段。同時,近期如果出現(xiàn)B-29型飛機,可以判斷從中國西南部起飛,也能空襲日本本土。這一情況強烈地刺激了大本營”,所以,《一號作戰(zhàn)要綱》中,“摧毀敵人主要空軍基地,從而抑制其活動”,被列為一項相當重要的內容。④
其三,加劇了中國的財政危機。為了給“馬特霍恩計劃”提供基地,四川省在1943年-1944年抽調了約50萬民工,在新津、邛崍等11個地縣修筑B-29轟炸機的前進機場,史稱“B-29特種工程”。⑤這一“特種工程”的耗資,加上駐華美軍的開支,共高達330億元法幣之多,而1944年中國全年財政收入不過200多億元法幣,由此引發(fā)了兩國間一場曠日持久的外交危機——中方希望美方或提供10億美元的貸款,或直接以美元支付其在華開支,以挽救中國財政崩潰。美方一開始表示拒絕,后因中方以停止修建B-29轟炸機所需機場為要挾,美方表示可以支付美元,但雙方在美元與法幣的匯率問題上,又糾纏了長達半年之久。當1944年底雙方達成協(xié)議時,法幣通脹已無可挽救。⑥
其四,使國共兩黨的輿論天平,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學界有研究認為,1944年羅斯福之所以強烈要求派遣美軍觀察團前往延安以及華北的中共根據(jù)地,是因為“馬特霍恩計劃”需要在這些地方建立觀測站,以獲取必要的氣象資料。為壓迫蔣介石允許美軍觀察組進入中共區(qū)域,羅斯福甚至派遣了副總統(tǒng)華萊士訪華。雖然美方一再向蔣介石解釋,派遣觀察組前往中共區(qū)域,只是為了給成都的B-29機群獲取情報,“美軍對共黨并無任何興趣”。但經國內各派政治力量的諸般運作,這一事件確實極大地影響了國共兩黨在國內輿論場中的權重。⑦
其五,“馬特霍恩計劃”也是蔣介石得以成功驅逐史迪威的關鍵之一。二戰(zhàn)中后期,美國的各種在華事務當中,以“馬特霍恩計劃”為最優(yōu)先級,如陳納德在給羅斯福的信件中所抱怨的那般:“自從放棄緬甸計劃后,中國戰(zhàn)場似乎就只剩馬特霍恩計劃了?!彼?,當史迪威在1944年與蔣介石發(fā)生激烈沖突時,他就很難得到來自華盛頓的堅決支持,最終只能被蔣介石趕出中國——事實上,史迪威并不清楚“馬特霍恩計劃”的真實目的,當他得知羅斯福在中國部署B(yǎng)-29轟炸機后,感受是:“羅斯福又砍了我一刀”,他甚至在日記中認為“羅斯福一直在算計我”。⑧
1945年8月6日,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轟炸了日本廣島;9日,原子彈再次摧毀長崎;15日,日本投降——但很少有人注意到,B-29轟炸機的戰(zhàn)地試飛,乃是在中國,由“馬特霍恩計劃”所完成。
注釋
①②胡越英,《二戰(zhàn)后期美國馬特霍恩(Operation Matterhorn)計劃研究》,博士論文。另可參見:胡越英,《馬特霍恩計劃:無效行動還是核時代先聲?》,《世界歷史》2007年第1期。胡越英,《二戰(zhàn)后期美國馬特霍恩計劃與核戰(zhàn)略》,《抗日戰(zhàn)爭研究》2008年第3期。除了羅斯福的“固執(zhí)”很奇怪之外,B-29轟炸機作為美國當時最新研制的先進武器,卻被優(yōu)先大規(guī)模用于中國戰(zhàn)場,也不合常理,按1943-1944年美國所制定的全球戰(zhàn)略優(yōu)先級,全部六項事務中,“將運往中國的物資量擴大到最大,以維持中國的戰(zhàn)爭”一項,排在第五位,而第六位是“其他”。③關于500架飛機事,可參見:宋子文致蔣介石報告陸??哲姇h討論鈞座兩項要求電,1943年5月。收錄于《宋子文駐美時期電報選1940-1943》,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P200-201。蔣所謂的500架飛機,主要是指中型轟炸機和戰(zhàn)斗機,且希望將這批飛機置于自己和陳納德的控制之下。但“馬特霍恩計劃”中的B-29重型轟炸機完全控制在美國軍方最高層手中,即便是史迪威也無法染指。④胡德坤,《中日戰(zhàn)爭史 1931~1945》,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P383。日本防衛(wèi)廳防衛(wèi)研究所戰(zhàn)史室/著,《一號作戰(zhàn)之一:河南會戰(zhàn)(上)》,天津市政協(xié)編譯委員會/譯,P08。⑤1943年11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致信蔣介石:“對于日本本土重要之目標,吾人現(xiàn)將發(fā)動猛烈的轟炸之攻勢,似較預定為早。為完成此項目的,須在成都區(qū)域,有五個長型之轟炸機場,以供新式強力飛機之用,并需少許房屋之設備。凡此賴閣下密切之協(xié)助,期于1944年3月初得完成其準備……余將利用租借法案之經費以撥出其必需之款項,倘如是而得依限完成其工作。余深信吾人此次突然之奇襲,將能予日本以致命之打擊,此實為我二國人民所同心期盼者也?!贝藭r,交付作戰(zhàn)單位的B-29轟炸機尚只有20余架,飛行測試也還遠未完成。⑥任東來,《被遺忘的危機:1944年中美兩國在談判貸款和在華美軍開支問題上的爭吵》,《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5年第1期。在這場沖突中,美國財長摩根索曾對孔祥熙一再強調B-29轟炸機飛機場的重要性:“沒有任何事情比(美國人)了解到中國沒有在修建機場工程上充分合作更損害中國在美國的威望了。我堅決相信,在建議立即建造其余飛機場時,我也是在為中國的最重要的利益說話,……應該把美元的兌換問題留待以后再決定。”⑦胡越英,《華萊士訪華:延安美軍觀察組的最終成行》,《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第4期。中國華北地區(qū)的氣象資料之所以對“馬特霍恩計劃”至關重要,是因為“日本列島的氣候狀況不僅受太平洋還要受亞洲大陸氣團的季節(jié)性變化影響,其氣象預測往往需要中國西北部提供的亞洲內陸氣象數(shù)據(jù)?!雹嗪接?,《二戰(zhàn)后期美國馬特霍恩(Operation Matterhorn)計劃研究》,博士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