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是河南商報的送報員,也是房租收入不菲的包租公。雖然家里有錢,但他每天的工作仍是從早晨5點多開始
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河南商報記者 高瞻展
鄭州市柳林村的讀者張林覺得,“拆一代”腰纏萬貫,卻還去干吃苦受累的工作,這都是苦日子教給他的。
他說,柳林村里白手起家的村民不在少數(shù),黃玉棟就是其中一個。2005年應(yīng)聘到河南商報當(dāng)發(fā)行員后,他一天打5份工,從早晨5點多忙到晚上10點。10年后,他在柳林村建起7層樓房,每年收租金20萬元,但他依舊每天早起,走街串巷送報紙。
工作
每天5點多出門送報紙
他堅持了十年
3月23日早晨5點30分,柳林村里的路燈還沒有滅,路上行人稀少。此時,黃玉棟輕手輕腳關(guān)上房門,在早點鋪買了豆?jié){、包子,就往發(fā)行站趕。
附近的風(fēng)雅頌小區(qū)和東岸尚景小區(qū)的業(yè)主,一共訂了數(shù)百份《河南商報》。老黃一份份疊好,放在電動車上就出發(fā)了。
沿街商鋪還沒開門,黃師傅彎下腰,把報紙從門縫里塞進去,“(商戶們)早上有閑時間看報紙,不能給人家耽誤了。”
“25號樓這家的小孩,是咱河南商報小記者;32號樓這戶也是,他家孩兒還得過獎。”送了10年報紙,老訂戶們住在哪棟哪戶,他記得很清楚。
7點,雨淅淅瀝瀝地下起來,老黃停下車,去路邊撿了一塊塑料布,蓋在報紙上。寒風(fēng)夾雜著雨滴打在臉上,老黃瞇著眼,哼著小曲繼續(xù)前行。
這輛電動車,伴隨老黃已經(jīng)有四五年了,因為頻繁地走走停停,電池消耗嚴(yán)重,隔一年就得換一次,可老黃始終不舍得換輛新車。
“老話不是講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還不到呢。”他說。
感悟
走街串巷送報紙,讓他覺得不孤單
7點多,風(fēng)雅頌小區(qū)里人漸漸多了起來。住戶王師傅向老黃打招呼:“黃師傅早啊。”
王師傅說,兩年前,他在火鍋店打工,一天早上外出進貨,把一大袋川粉落到三全路與渠東路附近,老黃撿到后趕緊騎車追趕,跑了倆路口才在火鍋店前攆上他。而那會兒,他正因丟了貨挨老板罵呢。見老黃人實在,王師傅就訂了一份《河南商報》,也交下了老黃這個朋友。
老黃的同事楊二丑回憶,2012年,一家旅游公司把一份急件混在廢報紙里賣給了老黃,老黃發(fā)現(xiàn)后,當(dāng)天下午就趕去送還;對方下班了,第二天他一大早又跑過去,對方后來打電話連聲道謝。
老黃今年50歲出頭,有鄰居勸他:家里又有房,踏踏實實地當(dāng)個包租公,每月收收房租,比天不亮頂風(fēng)冒雨送報紙強多了。
可他心里放不下的,是那數(shù)百位訂報的老讀者,“每天走街串巷跟老街坊們打交道,覺得心里不孤單。”
往事
一天打5份工的日子,讓他學(xué)會了節(jié)儉
黃玉棟送完報紙回到家,已是上午9點30分左右。河南商報記者手機上的GPS軟件顯示,這3個小時里,他騎車在社區(qū)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跑了足足21公里。
“這算個啥,2005年那會兒最艱苦,早上送報紙,上午去4S店當(dāng)保安,下午送水、做保潔,晚上賣饅頭,一天打5份工。”老黃笑著說,自己年輕時也是種田的好把式,后來城市擴展征了地,他隨老師傅去工地上砌墻、粉刷、挑水、搬磚,家里才蓋起了3間瓦房。
后來,天榮建材汽配城在附近建起,來柳林村租房的年輕人多了起來,老黃借了10多萬元,在自家宅基地上蓋起7層小樓,當(dāng)時就間間客滿。
現(xiàn)在,老黃一年房租收入20萬元,可他依舊很“摳”,用了近4年的手機丟了,兒媳婦要給他買,他還是挑了一款300元錢的山寨機,當(dāng)個寶貝珍惜。
“在花錢這上面,我還是以前的老思想。”老黃說,身上的衣服是在黃河路服裝市場買的,去市區(qū)逛街也是坐公交出行。不過摳歸摳,但該大方時也不含糊,看到報紙上刊登需要幫助的弱勢人群,他會毫不猶豫地捐錢捐物。
對話
“人不能靠房租養(yǎng)活,自個掙錢花著方便”
黃玉棟家里的客廳墻壁上,掛著一張全家福:老兩口、兒子、兒媳和小孫子。老黃說,兒媳在外做生意,兒子也上著班,全家人都沒指望著靠收房租過清閑日子。
“有錢的時候,得為沒錢的時候想一想,那叫憂患意識。”黃玉棟說,有的村民把整棟樓包給二房東,自己過悠閑日子,可一旦大手大腳習(xí)慣了,萬一哪天拆了房,又沒個手藝,可不得喝西北風(fēng)去!“我是個死腦筋,不會做生意、搞投資,就是會送送報紙。”
他說,都說養(yǎng)兒防老,老子向兒子要錢天經(jīng)地義,但自己掙錢自己花,更順心。